首页>>文化动态>>文化产业>>
     
  产业博览-音像出版  
     
  《丝路寻踪──津商赶大营》出版座谈会在西青举行
深挖“赶大营”文化 做好精神传承
                               
 

  为更好弘扬赶大营精神,宣传建设“一带一路”的重要意义,日前,由天津市口述史研究会主办、西青新闻中心协办的天津口述历史丛书《丝路寻踪──津商赶大营》出版座谈会暨赶大营与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在西青新闻中心举行。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卞晋平、区政协主席苑树发出席座谈会并讲话。该书作者、天津市口述史研究会赶大营专业委员会部分会员、杨柳青人“赶大营”后裔代表以及多年从事“赶大营”历史文化挖掘、整理、研究的专家学者和相关媒体记者参加会议。
  苑树发在讲话中说,弘扬“赶大营”精神,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赶大营”先辈们不畏艰难、拼搏奋进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要凝聚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深入挖掘“赶大营”文化,做好“赶大营”精神的传承,让优秀的历史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座谈会上,相关人员介绍了赶大营研究简况以及西青抢救赶大营史料工作,并观看了由西青区新闻中心制作的《新丝路上的大营客──寻访杨柳青“赶大营”后裔的故事》等电视专题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副主任马大正,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东欧拜占廷研究中心主任、天津史学会会长陈志强等专家学者做了学术发言,受邀出席座谈会的本市专家学者围绕“赶大营”文化简要谈了自身感受。
  前来出席座谈会的全国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副主任卞晋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次来参加方兆麟这本书的出版座谈会,使我了解到一个新的知识层面,对赶大营事件,对津商、对天津文化,以及天津与新疆的联系和新疆屯垦、戍边护边的贡献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从这个角度来看, 想起了这么多年天津市各级政协在文史资料搜集整理工作方面、文化建设方面做的工作是大量的,而且是领先的。赶大营事件本身是一个事件,但就其影响来说意义很大。津商在沟通与西北经济发展、为左宗棠西征大军辅助后勤保障,以及在传播文化、互相交流上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现在的赶大营后人仍然在新疆发挥着民族团结和巩固边疆的作用。 杨柳青是历史文化名镇, 杨柳青年画等传统民间文化赫赫有名,但赶大营的知名度还不够,希望通过口述史料的征集工作,将这个历史事件发掘更深,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多个角度、多个侧面展示,相互印证、彼此重合,观点相同的地方就最接近历史的真实,要以辅史学之正、匡史书之误、补档案之缺。希望今后在这方面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动员更多各界人士参与到口述史料的工作中。”
  出席座谈会并为该书作序的中国社科院著名权威学者马大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方兆麟这本书从酝酿到最后出书,前后长达30多年。赶大营这个题材,以前知名度不太高,但这个历史事件在新疆历史中应该说是个亮点。新疆的历史丰富多彩,自十八、十九世纪以来,新疆发生了很多非常重要的大事件。十九世纪发生的最重要的几件事之一就是左宗棠率军平定叛军、收复新疆,这件事情的意义重大。在这个大的历史背景下,我们看到一个小小的、同样闪亮的赶大营队伍,这支队伍对于左宗棠收复新疆起到了一定的后勤保障作用。当年参加赶大营的杨柳青的先辈们,当时不清楚自己做的事情有如此大的意义,但后人们看历史、看前辈们的行为,感慨他们的付出。方兆麟的这本书把这段历史变成了文字,可以让我们更多的后辈们认清这段历史、认清这个事件,认识到先辈的付出。这个付出不是白白付出的,对整个国家的统一、边疆的安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南开大学陈志强教授在谈及此次参加座谈会感受时对记者说:“今天举办的这个活动非常有意义。我们都知道杨柳青、西青区在天津市的历史文化发展当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里有大量历史文化遗产。特别重要的是,这次关于赶大营的座谈,实际上涉及到中国近代化的进程问题。我们如果把天津市放到中国近代化的整个过程中去看,就会发现天津是我国最早开埠的口岸城市之一,而且在天津市有大量的所谓现代化的‘第一’,包括警察局、海关、报纸等等。天津在一百多年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西青区抓住的‘赶大营’这个命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抓手。这个事件,正如这本书的作者谈到的那样,是一段尘封的历史,在文献当中很少见到。通过挖掘就会发现,这个事件在整个中国近代化过程中是有重要意义的。因此这次组织的活动,不单单是西青区在本区域内搞的一次活动,也是针对天津历史文化遗产的发掘,进而对中国近代化进程有更深、更细致的了解。赶大营文化是西青历史文化的一个部分,希望西青要把赶大营文化的挖掘工作进一步做下去,同时还要做好其他文化遗产的挖掘工作,使之成为亮点。”
  《丝路寻踪──津商赶大营》一书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全书32万字,较为详细地记述了津商赶大营的起源、兴衰情况,以及当年赶大营人新疆路线和物流路线情况,论证了赶大营之路与古丝绸之路的关系,可以说是目前出版的第一本反映近代丝绸之路复兴的学术著作。该书作者方兆麟,曾任天津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专职副主任,现任天津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天津市口述史研究会常务副长会,主编《天津文史资料选辑》近百辑,其中《近代天津名人丝书》《卞白眉日记》《天津知青故事》和大型历史图集《明信片中的老天津》《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等产生较大影响,著有《文史资料学概论》(合著)、《缀瓦集》等,并担任天津电视台大型纪录片《赶大营》历史顾问、专家组组长。他在历经8年寻访和实地调查并查阅了大量的历史档案文献后,较为全面地撰著了此书。
  “赶大营”事件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150年前,一大批杨柳青人背井离乡,追随左宗棠的平叛大军,抛尸大漠、血洒戈壁,百折不挠、前赴后继,协助清军收复了占国土六分之一面积的新疆,捍卫了祖国的统一和领土完整。杨柳青“三千货郎满天山”,逐渐由行商变为坐商,开创了乌鲁木齐商业雏形,奠定了今天中国西北大都会的城市格局,形成了规模最大、财力雄厚的“丝路津商”,并将中国的古丝绸之路延伸拓展到渤海之滨,把东南沿海和内地乃至西方国家先进的思想理念、科学技术、教育医疗、文化艺术等源源不断引入新疆,创造了“百艺进疆”的伟绩。


                                    2018.09.06
                                 (信息来源:天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