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文化动态>>文化产业>> |
|
|
|
|
产业博览-艺术品拍卖信息 |
|
|
|
|
|
文艺点评:艺术品拍卖从第一槌开始 |
|
|
|
|
|
1992年10月3日,深圳敲响了中国文物与艺术品拍卖的第一槌,至今已经是第十五个年头了。
1993年11月16日,中国艺术博览会在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大厦举行,至今已经是第十四个年头了。
许多年里,中国只有书画与文房四宝一起经营的荣宝斋、朵云轩等为数不多的传统书画店铺,只有生意不温不火、方式刻板生硬的国字号文物商店。“文革”后,才有了桂林画贩子、天津与北京的古玩鬼市等等。中国文物与艺术品市场的真正起动,就是这10余年的事。
在第一个10年里,中国文物与艺术品市场获得了全面复苏。期间,中国内地有了单纯经营艺术品的画廊、现代意义上的艺术博览会;有了以现代企业制度组建的文物与艺术品拍卖公司;有了程度与形式接近西方水准的文物与艺术品拍卖等经营制度与法律法规;有了数量庞大(7000万)且逐年以10%以上速度增加的收藏队伍 ;有了与海外中国文物与艺术品拍卖经营平分秋色的年度成交额 。2002年 ,大陆中国文物与艺术品拍卖年成交额为45亿元人民币,全球总体规模达到西方人士预测的:“中国文物与艺术品年成交额为10亿美元”,也即约90亿元人民币。
自2002年以来,中国文物与艺术品市场跃上了一个新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起码需要运行10年,这10年可以称之为夯实期。这期间:就市场主导而言,在复苏期内起决定作用的是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唱主角的是政府有关部门。在目前正在运行的这个平台上,唱主角的应该是学术界人士。学术鉴定与评估作为市场主导力量已经当仁不让。就市场主体而言,在复苏期内唱主角的港台及海外人士与机构已经让位于内地企业,特别是内地民营企业与股份制企业。艺术经纪人将是市场的活跃分子。就投资形态而言,在复苏期内担纲的是民间闲置资金,在夯实期则主要体现为投资资本 ,即从股票、房地产等领域分流过来且相对稳定的资金 ,并进而有专门的艺术品投资基金进入。
2003年中国大陆文物与艺术品拍卖总成交额为25亿元人民币、2004年为57亿元人民币 、2005年为153亿元人民币,3年增长了6倍。进入2006年,中国大陆文物与艺术品拍卖虽然出现了强势调整,但也只是增幅缩小。在中国书画与瓷器成交收缩的同时 ,中国当代艺术与中国油画却是大踏步前行,屡创新高 。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时间表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中国文物与艺术品经营态势 ,全球中国文物与艺术品拍卖年成交额将在未来几年突破500亿元人民币,其中中国大陆400亿元人民币左右,中国内地将基本把握中国文物与艺术品市场的话语权。
无论是从“乱世黄金,盛世典藏”的古训,还是依现代投资理念,无论是回顾中国文物与艺术品拍卖复苏以来10余年的骄人业绩,还是参照西方艺术品经营业的发展规律,无论是按照中国人的财富积累方式,还是遵从国民经济发展的路线,无论是立足于居民现实收入及其银行巨额存款的现实,还是着眼于中国未来的经济总量,我们都可以说,在未来的50年内,投资中国文物与艺术品是一个风险可以控制、前景十分乐观的事业。
2007-08-31
(信息来源:新华网)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