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2013年优秀剧目展演拉开帷幕——
津沽舞台 春意盎然
天津市艺术研究所 杨秀玲
  4月30日,“共享文化成果 艺术奉献人民”——天津市2013年优秀剧目展演在津拉开帷幕。天津11家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参加,为期约一个月的演出,将陆续推出23台不同题材,特色迥异的优秀剧(节)目。此次展演,是市文广局坚持“抓作品带队伍,用人才保作品,以作品促人才”舞台艺术发展战略成果的一次集中亮相。
  本次展演共涉及京剧、评剧、河北梆子、曲艺、杂技、话剧、儿童剧、木偶剧、歌剧、交响乐、乐舞等十多个艺术门类。不少剧目长期在海内外巡演,一批新戏大戏多次获奖,在全国产生了一定影响。如今,天津的成功经验为外地艺术表演团体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本”。
  大力扶持让精品“唱”起来
  天津是戏曲之乡,津沽大地深厚的文化积淀,培植了京、评、梆三种绚丽多姿的戏曲之花。在这次展演中,3个曲种、10台大戏、20场演出,让津沽梨园顿感春馨袭人,颇收姹紫嫣红开遍之美,其中京剧《华子良》、《香莲案》、《无旨钦差》,评剧《寄印传奇》、《赵锦棠》、《珍珠衫》,河北梆子《晚雪》最值得关注。这几台大戏均是天津近年来新创编的优秀剧目,也是天津市委宣传部和市文广局重点扶持的精品力作,不仅在全国各大赛事中获奖,而且有的早已成为精品,长期唱响舞台。
  原创新剧目是衡量一个地区戏曲剧种发展态势的重要指标,戏曲原创作品不是简单的照抄和移植,而是脱胎于经典、全新的艺术处理。这次优秀剧目展演最大亮点是京、评、梆三大剧种都以原创精品剧目来展示自己的实力。刚刚入选文化部第二届优秀保留剧目大奖的原创现代京剧《华子良》,是天津京剧院历经十年倾心打磨的一出精品力作,取材于《红岩》小说中华子良的人物事迹。该剧不仅在京剧舞台上第一次重点塑造了“小人物”中的大英雄,而且在京剧表现现代生活的艺术探索上取得了一些重大突破。2002年,《华子良》在首届“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中入选,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令人眼势心动文化工程的重点扶持剧目。十年后,本院的另一部原创新编古代故事剧《香莲案》再次入选,这是天津人的骄傲、天津京剧界的骄傲。
  天津评剧院原创新编古代故事剧《寄印传奇》和天津市青年京剧团原创新编历史剧《无旨钦差》都是以史为鉴,折射出社会环境、监督机制对反贪倡廉的至关重要,表现出丑陋虚假与真诚善良的两极对照。两剧都从传统中寻求创新的闪光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让传统变得更具魅力。正因如此,评剧《寄印传奇》也继《华子良》后成为我市第二部囊括“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精品剧目”、“文华大奖”和“五个一工程奖”的作品,这三个奖项代表了国家舞台艺术创新竞争力的最高水准,基本体现客观、公平、公正、公开的评审原则。原创新编历史剧《无旨钦差》在第六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也荣获一等奖。
  关注现实百姓生活,挖掘作品现实意义,一直是市文广局对现实题材戏曲创作的导向性追求。天津河北梆子剧院新编现代戏《晚雪》以当下人们十分关注,又很难驾驭的拐卖人口问题为素材,是2012年重点打造的一部原创现代戏,荣获中宣部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现在不少剧团都在搞现代戏、新编历史剧的创作,然而仅仅对传统戏的家底关注和发扬光大还不够,还应做到创新性的继承。天津评剧院《赵锦棠》,天津市青年京剧团《楚宫恨》,天津河北梆子剧院《梦南国》,天津市评剧白派剧团《韩玉娘》、《珍珠衫》等,在整理改编传统戏,新编历史剧上都做了全方位的创新,注入新的元素,新的时代精神。充分发挥天津这个城市艺术原创性、风格独特性以及艺术体现形式的完整性、精致性的整体呈现。更进一步证实了新时期以来,天津不仅是戏曲艺术创新的中心城市,还是戏曲艺术精品剧目的原创基地,更是戏曲艺术创新人才的聚集高地。
  打造精品让舞台“靓”起来
  为了开拓天津演出市场,狠抓剧目建设,市文广局及所属院团一直坚持贯彻实施“精品战略”策略,把精品剧目的创作生产作为衡量一个表演院团艺术创作活力的关键环节。上下同心,通力合作,坚持以演带兴,以演促兴,使天津舞台艺术成为文化强市建设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刚刚从新加坡载誉归来的大型歌舞乐《异彩流金》,为使天津演出场所真正“靓”起来,前不久,率先在津湾大剧院闪亮登场,同时开启了天津歌舞剧院“文化惠民演出年”活动。近千名观众饶有兴趣地欣赏了融舞蹈、民歌、戏曲、鼓曲多种元素为一体的精彩表演,成为此次惠民演出的首批受益者。近日,为迎接这次优秀剧目展演,剧院加紧排练,重装打造《异彩流金》和歌剧《白毛女》两台剧目,在表演和技巧方面均有所提升,确保演出的高水准。
  为给五月津城舞台增添更多的亮丽色彩,天津艺术表演院团使出各家本领,拿出各自精品剧目华丽呈现。天津人民艺术剧院大型津味话剧《相士无非子》和小剧场话剧《关系》,让历史与现实碰撞;天津交响乐团的《贝多芬全集系列音乐会》和《崔炳元交响乐作品音乐会》,让世界与民族共享;天津市杂技团与法国葛露贝艺术制作公司合作编排的梦幻杂技剧《爱丽丝梦游奇境》和精心排练的《精品杂技魔术专场晚会》,让爱丽丝梦游中国的同时,尽情欣赏天津杂技魔术的魅力;天津市曲艺团《曲艺综合专场》和《鼓曲精粹》,让喜爱曲艺的观众大快朵颐;天津市儿童艺术剧团儿童剧《甜心宝贝》和童话人偶剧《阿拉丁神灯》,让孩子们提前享受“六一”的快乐。真可谓天天有戏看,场场呈精彩。
培养人才让青年“动”起来
  本次优秀剧目展演凸显三大特点,即中青年领衔主演,十朵梅花争奇斗艳,一批新秀崭露头角。为了培养人才,锻炼队伍,各院团在选择剧目上尽量瞄准青年演员,调动青年人的积极性,让他们真正“动”起来。
  天津河北梆子剧院、天津人民艺术剧院、天津歌舞剧院、天津杂技团等,在这次展演中还开拓了舞台艺术的新生面。以表现汉代才女蔡文姬眷爱祖国、时刻梦想回归故里为故事情节的河北梆子新编历史剧《梦南国》,多以年轻人担任主要角色;讲述民国初年,以算命起家的相士无非子运用自己的智慧和机敏,与各路军阀、混混巧妙周旋的“津味”话剧《相士无非子》和讲述当下都市人情感生活的《关系》,采用以老带新,以演代练的方式,大胆起用年轻演员参加演出,一方面彰显天津戏剧后继有人,另一方面也激励青年人多拍戏、排好戏,使天津戏剧舞台呈现出创作、演出“两繁荣”的景象。
  光让青年“动”起来还不够,近几年,市文广局还下大力量让舞台艺术“传”下去。戏曲和曲艺不同于话剧、儿童剧,也不同于杂技、歌舞,青黄不接、后继泛人的问题比较突出,能否把人才培养好,是天津戏曲曲艺传承发展的重大课题。多年来,市文广局和戏曲曲艺表演团体通过健全人才选拔机制,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以天津京剧院为例,2011年,该院另辟蹊径,重新演绎“驸马休妻”的新编古代故事剧《香莲案》,让程派优秀年青演员吕洋担纲主演,不仅让一个古老故事多了一种新解说,同时又让程派艺术多了一出新戏。启用新人饰演剧中主要人物,可见院领导的魄力以及为青年演员搭建施展才华平台的决心。
  本次展演活动的另一个亮点是引入市场运营机制,在做大做强市场的同时,还要争取赢得市场。体现在多种形式的票务营销,院团剧场联盟演出,城乡共搭展演平台。
  让我们共同祝愿,天津市2013年优秀剧目展演圆满结束。让天津表演艺术舞台永远保持“唱”起来,“靓”起来,“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