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宫恨》一剧,可追溯到传统老戏《武昭关》。描写的是春秋战国时楚平王贪恋美色,父纳子媳,导致谗臣当道,忠良遭害,伍子胥出逃借兵报仇的故事。上世纪50年代末,北京京剧团将传统戏《武昭关》、《马昭仪》等整理成一出戏,形成了《楚宫恨》,由谭富英、张君秋主演,剧中女主人公马昭仪的唱腔被赋予了浓郁的张派演唱风格,后来也被视为张派剧目之一。但是比起其他的张派戏,该剧的演出场次不多,直到20世纪80年代张派艺术盛行剧坛,许多代表作接踵重现舞台,这出戏仍少有传人演出。
一出历史悠久的名剧,有很强的故事性和戏剧性,又经过几代艺术家的多方实践,形成了流派特色,为何在演出剧目匮乏的当下迟迟不能重新面世呢?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剧本还存在缺陷,内容不够集中,某些重点情节粗疏以至缺乏合理性,影响了人物形象和性格的完整,因此难以唤起观众的强烈共鸣与同情。
李瑞环同志在改编《楚宫恨》时就针对这一症结,从一剧之本入手,着力于主要人物形象塑造,在保留原剧整体框架和演唱精华的同时,进一步理顺故事脉络,集中笔墨加工润饰重点场次,对重要转折处精细雕琢,为人物提供充分可信的行为依据,并且突出剧情主干,剪削旁生枝蔓,使得全剧的主线更为清晰,内容更为凝练,人物形象更为鲜明。演出时间由原来的4个多小时缩减一半,时间上更符合现代人审美习惯。
剧中主人公马昭仪是一个古代平民女子的悲剧人物,但在原剧中有几个关键的环节不到位或不合理,削弱了形象的感染力,经过改编剧本独具匠心的重新处理,把她善良、正直、忍辱负重、深明大义、勇于牺牲自我的精神完整而丰满地展现出来。同时,另一个重要角色伍子胥,也重新经过了精心打造,与全剧主线的扭结更为紧密,从而构成了与旦角旗鼓相当的青衣、老生对手戏。经过改编的剧本,前后五易其稿,大小改动十几处,有增有删,有调有改,使一出传统名剧呈现出了崭新的面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