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意蕴 时代新声
——评剧《赵锦棠》启示
赓续华

  

  恰逢其时,天津评剧院推出了精心创作改编的《赵锦棠》。该剧一经面世,便彩声一片。并一举夺得第八届中国评剧节优秀剧目奖榜首。
  一出新老戏何以如此走红? 最主要是它击中了当下观众审美的兴奋点。 观众有老友重逢喜不自禁之感。《赵锦棠》是传统评剧《朱痕记》的升级版。《朱痕记》剧的精髓一点没丢,而整台演出更加精致、凝练,表演愈发细腻动人。观众与天津评剧院的艺术家们一起步入了“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的审美新境界。
  剧本经著名编剧梁波之手打理,情节更为紧凑,矛盾更为集中,故事更为跌宕,人物性格更加鲜活。一出《赵锦棠》,演不尽忠、孝、节、义,礼、义、廉、耻。《朱痕记》是评剧的看家戏,亦叫《牧羊山》、《牧羊卷》、《双槐树》等,京剧、湘剧、滇剧、徽剧、豫剧、梆子、秦腔、川剧、汉剧都曾露演。评剧名家小白玉霜和花淑兰塑造的赵锦棠各具特色。听白派演绎赵锦棠,如涓涓细流,娓娓道来,很像听邻家大婶倾诉自己的不幸与痛苦;听花派《朱痕记》, 有种通体酣畅淋漓的痛快。 曾昭娟1987年拜师花淑兰,得其真传。此次演出《赵锦棠》,曾昭娟的表演宗(花)派,又有自己的创造。赵锦棠义薄云天,小曾演唱气贯如虹,把赵锦棠对命运不公的内心哀鸣,一泻千里地倾诉出来,观众听来十分过瘾。
  曾昭娟近年来艺事突飞猛进,先后创作了备受瞩目的《凤阳情》与《寄印传奇》,“梅花”二度绽放,是一位后劲十足的评剧艺术家。在功成名就之际,她有意回眸向传统汲营养,给传统以新意,互相成就,双赢。
  听曾昭娟在《赵锦棠》中的演唱,一句“忽听得婶娘她一声唤”,先声夺人。观众的精气神被提了起来。真乃一句定乾坤。整晚上,曾昭娟始终驾驭着舞台,掌握着节奏,领着观众喜怒哀乐。无形的气场笼罩了台上台下。全剧共六场,有三场是赵锦棠的重场戏。一是“磨房”,曾昭娟一边推磨一边向观众诉说着自己的心声:“磨盘儿如山千斤重,粒粒碾碎的是我心!”唱得声情并茂,有骨头有肉,耐人咀嚼。二是“牧羊山”,再现了赵锦棠被困深山,与婆母相依为命,苦熬饥寒的坚韧与孝道。一段“春登他临别时含泪叮咛,嘱托我潜心照料老娘亲。”尽显赵锦棠善良,重情重义的品格。“粥棚”一场,昭娟用她擅长的以声传情的演唱,把赵锦棠的苦水一股脑地倒了出来,感天动地,闻者无不动容。最终苦尽甘来,夫妻相认,合家团圆。曾昭娟的演唱,美而不贱,快而不急,稳中见俏,华丽玲珑,刚柔并济,听者悦耳赏心。值得提一笔的是曾昭娟的扮相,美而不艳,清新脱俗。高挑身姿,曼妙身段,加上一双美目,专注深情,把个贤惠善良、知书达理的赵锦棠,塑造得让人爱不够。眼神和身段最能表达一个演员台风,曾昭娟大气端庄的身段以及那专注深情的眼神,令她占尽台缘,赢了观众。
  评剧《赵锦棠》的舞台呈现清新, 简约,导演把戏做得干净漂亮。 唱腔设计者也是心里惦记着演员,惦记着剧情,惦记着剧种。该高则高,该慢则缓,尽显评剧声腔塑造人物之能事,让观众在关怀人物命中,尽享评剧声腔之魅力。
  人们常说,古典也时尚。关键是要架起一道连接古典与现代的彩虹。传统意蕴可以传达出时代之新声,评剧《赵锦棠》即是成功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