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雕细琢《赵锦棠》
——看天津评剧院《赵锦棠》有感
黄在敏


  

  《朱痕记》本是评剧观众颇为熟悉的一出传统剧目,但经天津评剧院重新整理改编、重新加工排演之后既保留了原作的精华又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这确实时一种了不起的创造。
  新在哪里,当然首先新在剧本,敢于大胆剪除枝蔓,着力突出主要人物,升华有意味的思想,是剧作家所作出的主要努力。 但还有一点是不可忽略的, 那就是剧中主要人物赵锦棠的扮演者—曾昭娟的艺术魅力和潜能得到了更充分、更新颖的展示。在剧中我们不仅看到了赵锦棠的形象美,更看到了曾兆娟的表演美,特别是当这两者叠加在一起的时候,一种令人难以忘怀的艺术魅力便油然而生了。你看她那时而低回婉转时而高亢激越的唱腔,那静如处子动如脱兔的身段,哪一点不是人物 心理和情感的生动表现,哪一点不具有严谨的戏曲美的规范呢?
  坚持从人物出发的表演固然是这出戏在表演上的一个亮点,但精致细腻的表演处理却更为突出,不仅唱腔的吞吐收放、迟急顿挫那么讲究,就是一个眼神一下水袖也都和音乐严丝合缝,大有“身段是车曲是辄”的味道,于是整个戏便产生了一种新的风格,这风格似乎在剧院以往的的演出中不多见,但分明又没有脱离评剧的剧种特色,特别是天津评剧院的风格。评剧是很注重生活气息的,在表演技巧的处理上与昆曲或京剧不尽相同,这一点无疑在曾昭娟的表演上明显的感觉到了,她虽然也很讲究身段特别是水袖等等技巧的运用,但却处处注意动作的生活依据,所以她的一举一动,甚至一抬手一投足都有人物行为动作生活体验的内容。也就是说在舞蹈化的提炼上是很有分寸的,象“牧羊山”一场婆婆要跳崖,赵锦棠扑身上前阻拦的处理,她并没有刻意安排高难技巧,而是运用了接近生活状态的摔倒攀爬, 用自然流露出的真情实感震撼了观众。唱腔上也是如此,虽有许多新的处理, 比如在“磨房”中的那些清吟低唱,包括伴奏音乐的配器乃至主题的变奏使用等等,都是根据人物的身份性格以及所处戏剧情境精心设计的,这些向深沉和意境化方面所做的靠拢,不仅增加了人物柔美和凄美的形象色彩,而且使全剧的舞台呈现也多出了几分耐人寻味的意韵。然而“腔”仍然是地道的评剧唱腔,“派”仍然是花派的风格,而象“粥棚”这样的经典场面,主唱段,板式、行腔则基本上保留了原有的精华。所以说她的表演,唱念做舞虽然丰富了许多技巧,流露出一些新的味道,但在审美本质上仍然保留和弘扬了经典中的魅力和神韵。这种“新”实际上也是一种对传统的合理延伸与丰富。这也正是曾昭娟作为评剧表演大家的心胸和定力所在,也是《赵锦棠》这处戏出新而不出格发展而不离谱的一个重要表现,所以她既能为新观众所接受,又能受到老观众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