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京剧《香莲案》资料汇编
  目  录
  新编京剧《香莲案》新闻稿………………………………………1
  让古老故事多一种解说………………………………… 刘连群/3
  老树新枝话“香莲”…………………………………… 黄在敏/4
  介绍一出新戏——《香莲案》………………………… 孙毓敏/7
  经典的“擅动”与“善动”…………… ………………刘 佳/10
   ——从新编京剧《香莲案》想到的
   南开大学部分研究生《香莲案》观后感………………………17

                                        天津京剧院
                                        2011年11月

新编京剧《香莲案》新闻稿
  天津京剧院携新编京剧《香莲案》参加第六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将于2011年11月8日晚7点半、9日下午2点半在武汉京韵大舞台演出。此剧以古老的故事全新的演绎,充满传统风韵而又新颖的舞台呈现,融入了现代意识而不失传统京剧的魅力,由一台菊坛新锐奉献给江城观众。
  秦香莲的故事流传久远,许多戏曲剧种和艺术流派都有剧目演出。而《香莲案》围绕着秦香莲和陈世美这对夫妻的关系裂变,对秦香莲的故事做了新的解构和诠释,形成正与邪、是与非、善与恶的鲜明对比,特别是随着陈世美人格蜕化和堕落的过程, 精心塑造了秦香莲的艺术形象, 彰显了人物的人格魅力。在剧情发展的过程当中,包拯、韩琪、张三阳、公主等众多人物的心理和人格上的碰撞成为该剧的看点,由此构筑了扣人心弦的情节。
  《香莲案》新的突破,是重新刻画了秦香莲、陈世美、公主、包拯等人的艺术形象与心理活动。体现了编导们更注重故事逻辑的照应以及人物内心矛盾如何丰满呈现出来的良苦用心。新剧增加了陈世美中榜后给家人写信和招赘的情节,以及微服夜访秦香莲,夫妻直面的情感冲突,突出了秦香莲坚忍、自尊的女性形象。
  该剧一个新的看点是,塑造了京剧舞台上第一个程派“秦香莲”,体现了程派幽咽婉转、外柔内刚的艺术风格,发挥了程派擅演悲剧的艺术优长。在剧中通过程派声腔、身段和水袖等艺术手段,生动而深刻地表现了秦香莲从寻夫到与之彻底决裂地曲折历程,唱出扣人心弦的咏叹,形成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香莲案》坚持京剧本体特征,充分发挥京剧的艺术手段,为演员表演留出了空间。典型环境都是由演员的演唱和身段动作来表现,通过演员的表演传达给观众。如行路、追杀两场,都是通过京剧传统的并有新的丰富和创造的程式化动作,来表现路途的艰险和情势的凶险。同时,以传统与时代相结合的舞台风貌,浑厚的音乐配器、渲染气氛的背景灯光,音乐与伴奏,给人带来丰富的视觉体验。再如,秦香莲的首次出场,由陈世美得中状元后抚摸寒衣、思念老小引起,舞台灯光全暗,一袭素衣、针黹忙碌的秦香莲在一束射灯下出现,俨然一幅陈逸飞中国古典风格的女子人物画;韩琪自刎、香莲率子女并张三阳拜别时,烘托的音乐是一段板胡独奏,呜咽声声,敲人心痛。此剧追求的是一出“京味儿”浓厚并富有新意的京剧。
  该剧云集了当前国内京剧创作的强大阵容:由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世济担任艺术顾问,著名戏剧理论家、作家刘连群任编剧,特邀山东京剧院资深导演白云明执导,著名京剧唱腔设计续正泰担任唱腔设计,著名作曲李凤阁任音乐设计。天津京剧院三位全国青年京剧电视大赛金奖得主、青研班研究生吕洋、凌珂、王嘉庆分饰秦香莲、陈世美、包拯。乐队由天津京剧院实验团师出名门的年轻乐师担纲。
 
让古老故事多一种解说(代前言)
刘连群(《香莲案》编剧)
  这是一个古老的传说,流传久远。
  传说的厚重与深刻,在于历经岁月的消磨,仍能给人以新的触动和感悟。
  故事是从一个叫作陈世美的书生, 在攀向人生高峰途中的堕落开始的。 如果说戏剧作品的本质是澄清堕落的本质,那么有堕落就有升华,于是一位普通而又不凡的女性——秦香莲,带着她的坚忍、自尊、不屈和宽厚走来了。事件就不再仅是抛弃与抗争, 而成为她以及被关联的人物们与堕落的碰撞、 冲突和较量,由此彰显出亲情和人格的光辉。
  一位老朋友说,这样的秦香莲适合擅于表现忧患中坚守、外柔内刚的程派来演。
  剧组对程派的秦香莲和多个人物,执着地运用极富表现力的京剧传统艺术手段,进行精心撷选、组合与打造。是传承,也是创造。
  在老艺术家的辅佐下,一台新锐重新演绎久为人知的故事,表达的是创作集体共同的一份朴素的愿望:
  让古老故事多一种解说
  让程派艺术多一出新戏
  愿京剧舞台多一部剧目
 
老树新枝话“香莲”
黄在敏(著名导演、中国戏曲导演协会会长,研究员)
  不久前,看了天津京剧院创作演出的新编历史剧《香莲案》,现场观众反响强烈,掌声不断,我也禁不住激动了一番。过后,仔细想了想,为什么这出戏的演出会有如此的效果呢?我以为除了天津观众对京剧的那种特殊感情以及观剧热情以外, 这出戏的创作的确还是有一些可圈可点之处。 它首先给人的感觉是“新”。先是新在剧本上,“秦香莲”、“铡美案”这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故事了,但是在编导们的手里老故事新编排、熟题材新开掘,然而又没有走眼下那种动不动就解构就颠覆的时尚路子, 而是在古老传说的基础上, 顺势顺时地进行了角度的转换和内涵的深化。编导们没有把眼光仅仅停留在包大人不畏权贵为老百姓伸张正义上,而是对秦香莲和陈世美的行为动作和内心世界乃至人生轨迹作了更加细腻和细密的刻画,于是正像作者自己所言:事件就不再仅仅是抛弃与抗争了,而是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攀向人生高峰的书生如何堕落的过程,更看到了一个普通女性善良、坚韧、自尊的不凡,这显然比单纯地让观众痛痛快快的出口气要多少更有意味些。
  我之所以说这出戏“新”,还新在全剧的演出全是由剧院的青年新秀担纲,吕洋的秦香莲、凌柯的陈世美、王嘉庆的包拯,满台的亮丽形象、满台的青春气息,包括乐队也是精精神神整整齐齐,新人新面貌不仅看到了天津京剧院的实力和发展,仿佛对京剧的未来也如释重负地深深吐了一口气。
  我对这出戏的另一个感觉就是味“浓”,首先是京剧味浓,京剧本体的特色十分突出。这本不该是问题的问题,排京剧自然要像京剧了,然而目前的情况并非如此简单,我确实看到了一些叫京剧但不完全是京剧或者是京剧味不够浓的作品。在这样的创作背景下,《香莲案》的表现就显得十分可贵了。首先这出戏的编导并没有拼力让剧本和演出承载过多的思想和内涵,也没有在情节如何复杂铺陈上花费过多精力,而是把笔触主要放在了人物的内心和情感世界的纠结上, 在单纯中求丰富, 在鲜明中寓深刻, 这就为发挥戏曲的诗性优势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再加上编导很注意为演员的唱念做打提供支点, 把主要精力放在表演本体上, 而不是过多地去考虑场面的营造。这样一来,这出戏的演出就不仅有了人物、 有了感情, 还有了“角儿”、有了“活儿”。也许我有些保守,但是如果京剧没有了“角儿”和“活儿”, 只注重精良的大制作和场面营造的气势,或者说有“角儿”有“活儿”,却被台上的“大气”给淹没了,那京剧的特色乃至京剧的审美精神将会受到很大的损害。
  流派是戏曲特别是京剧重要的审美质素,流派也是观众欣赏京剧的落脚点。应该说《香莲案》之所以受到观众欢迎,与它有着鲜明的流派意识也是分不开的。然而,流派决不仅仅是唱腔和身段的问题,这其中更重要的是要把握流派的人文性格和内在韵律,在此基础上寻找与所扮演人物的对应关系,要么适应人物性格和全剧风格对所选择的流派做出适当的变化和发展,要么适应流派的品格对人物性格和全剧的风格做出调整,只有二者在相互叠合起来的时候,才能起到“水涨船高”的艺术效果。编导们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程派的秦香莲,那外柔内刚、忧患中坚守的性格,既是对人物的深化和新的解读,又是对程派艺术精神的更加深入和形象的阐释,这的确是很难得的创造。
                               (原载2011年9月23日《人民日报》)
 
介绍一出新戏——《香莲案》
孙毓敏(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
  
  刘连群先生是我的好朋友,天津艺术研究所的名誉所长。听说他学生时期就曾学过老生,据我观察,像他这样既搞研究,又是京剧界的内行,还能编剧本的人可真是不多呀!
  近来,听说他又独自编了一出新戏,名叫《香莲案》。不用说,肯定和“秦香莲”有关了!哎呀!我真替他捏了一把汗!我曾写过一篇文章,主题是“勿动经典!”为什么呢?上世纪90年代,我在香港看了一出经过修改的《霸王别姬》。把“自从我随大王东征西战”这四句摇板改成了“二黄慢板”,由一位乐队老先生新编的唱腔,听着十分耳生。“剑舞”时,她又不按已成经典的梅派套路舞剑,而是更加舞蹈化,增强了难度和技术性。她演得气喘吁吁,舆论却是一片质疑:“何必呢!瞎改什么呀!出力不讨好!”等等。且不论这类舆论的是与非,往往“约定俗成”的偏见是不论是非的!何况是艺术问题,不是一加一等于二,二是可以等于三、等于四的!人嘴两张皮。说什么的都有,由此让我这个一向支持“戏改”或“革新”的思维习惯,向习惯势力投降,被迫得出了一个所谓“勿动经典”的经验教训!于是写成了那篇文章。
  今天,面对新编的这出《香莲案》我该持什么态度呢?我带着怀疑的心情又不断嘱咐自己:“一定不准有感情色彩, 客观地来看,第一眼是最准确的! 要做到假设我不是内行,是一个纯外行观众,认真地看看到底好不好?行不行?”于是我认真而严肃地走进了剧场,观看了这出新编的《香莲案》……印象真不错!
  这出新戏《香莲案》由天津京剧院排练演出。 编剧:刘连群,导演: 白云明,主演:秦香莲由程派演员吕洋扮演,陈世美由凌珂扮演,张三阳由窦骞扮演,包公由王嘉庆扮演。演员阵容很强,全剧比较紧凑,取消了老本《秦香莲》里的王延龄和国太两个角色。正如说明书上所说的:丰富了一出新剧目,多了一出新的程派戏,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解说《秦香莲》的故事……。
  很佩服刘连群的编剧才能, “勿动经典”在他这里不成问题。 他编得合情合理,角度新颖,人物丰满,又很流畅。比如一些典型的唱词就很有特点,第一场秦香莲为陈世美缝制寒衣的“一线线,一针针,一针一线系深情”,去宫门求见遭拒归来唱的“相见难,咫尺天涯远。千条河,万重山,远不过皇家宫院如隔天”的唱段,都挺别致而又感人, 陈世美、包拯、韩琪等人的唱词也很有气势和个性, 既不绕口,又很清晰。剧本不是案头文学,要的就是既流畅,又适合编腔和演唱,这样的词句才是最好的词。目前,此剧本对人物的心理描写更加细化,情节编排也更为合情合理。比如,当陈世美知道硬闯宫门闯不进去的妇女就是秦香莲时,他为了不使真相败露,独自来到旅店暗访,有一场夫妻的对话。二人诉说了赶考别家后,家中所发生的父母双亡等种种情况,陈世美拿出黄金安抚,央求秦带儿女回乡,秦香莲唱道:“你纵有皇家金银千千万,秦香莲——秦香莲不要这卖夫的钱!”一下把剧情推向高潮……这样的处理比老本子“扯下半幅罗裙愣闯进宫去”的做法合理,比一个完全不认识的大丞相王延龄居然真心愿意帮助秦香莲并带其进宫唱“琵琶词”冷嘲热讽陈世美的做法合理!因为在那个礼教森严、法制等级森严的封建王朝,一个乡村民女居然能闯进皇宫中去是完全不可能的!比现代的上访者闯进国务院还要难上千百倍,因此取消了王延龄这一角色是很合理的!
  主演吕洋长得十分古典,扮相好,能唱会演十分出色。第二主演凌珂也十分成熟,嗓子好,表演到位,观众由于恨陈世美的叛变,他的唱再好也不想给他叫好,说明其人物表演是很深刻的!连配角张三阳的扮演者窦骞也十分引人注意,他表演朴实,人物可爱,又是这一案件中“关键的旁证人”观众感觉解气!包公的扮演者王嘉庆,嗓音及唱腔均很称职,虽然人物的分量似没有原来的重了。
  这出戏的导演手段符合京剧的表演规律, 比如行路中母子三人的遮雨动作, “不准进宫”用音乐描述不再重复也很好, 两次突响的“闪电”有心理和情节的暗示作用, 符合了观众的欣赏心理。其中“一件寒衣”不断再现冲击着“糟糠之妻不下堂”的中国式婚姻的道德底线……。此外,唱腔设计也很符合流派特点,舞台美术也没搞大制作,据说只花了几十万就排成了这出新戏,准备参加11月份的京剧节!预祝天津京剧院参演顺利!
总之,这是一出新戏,也是一出好戏,爱好者们应争取先睹为快!
                                   (选自《今晚报》、台湾《弘报》)
 
经典的“擅动”与“善动”——从新编京剧《香莲案》想到的
刘佳(南开大学副教授、博士)
  
  日前,新编京剧《香莲案》在天津滨湖剧院首演, 没有惊心动魄的大制作、大炒作,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既有年逾八旬的晚报老编辑亲笔赋诗题赠,也有年轻学子连夜写下长长的观后感,观众们由衷赞叹:“很久没看过这么精彩的新编戏了!”。说意想不到,其实也不难预料,因为这出戏不仅汇集了当今京剧界知名编剧、导演、唱腔设计,又是由一批颇具号召力的梨园新锐倾情演绎,如何能不受观众欢迎呢?然而,早在《香莲案》投入排练以前,质疑之声就从未止息。 有人认为此举是 “颠覆经典”,有人担心新戏会为陈世美翻案,更有人担心新戏会失去京剧的原汁原味。应该说,这些质疑和担忧都不是杞人忧天,因为我们实在有太多教训不堪回首。如今,围绕着《香莲案》的一切不确定性都被观众热烈的掌声驱赶得无影无踪,一出新戏,既背负着“擅动经典”的质疑,又固执地坚守着一桌二椅的传统,如何能征服观众呢,而它的成功又将引起我们怎样的思考呢?
  《香莲案》的创作之所以格外引人关注,主要是因为京剧舞台上早有一出经典剧目流传,那就是由张君秋、裘盛戎、马连良等前辈大师合作演出、诞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秦香莲》。这出戏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打磨,至今仍是常演不衰的名剧。或许是因为该剧经典程度太高,使得后人望而却步,不敢再对其“擅动”一丝一毫。因此,与其他新编剧目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待遇不同,《香莲案》的诞生是冒着很大风险与压力的。先是能不能写这样一出戏,后是究竟应将其定义为改编剧目还是新创剧目,都曾令编导们柔肠百转。实际上,关键问题只有一个:经典可不可以动?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有必要分析一下经典究竟是什么?
  经典,通常用来指代那些被公认取得了杰出成就并为其所属的艺术类型树立典范的作品。京剧,是一种高度综合性的艺术, 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多种艺术类型于一身。 那么,当我们用“经典”来指称一出京剧剧目的时候, 就会遇到一个问题:这个“经典”是针对全剧而言还是针对局部而言,这出戏当中的哪个构成元素能够为其所属的艺术类型树立典范?具体到《秦香莲》一剧,就表演艺术而论,唱、念、做各个方面均被前辈艺术大师打造为艺术精品,其经典性毋庸置疑。而它在戏剧文本方面也取得了与表演艺术一样的经典性吗,也能为文学这一艺术类型树立典范吗?我们可以关注这样几个细节: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王朝,一个贫妇真有可能依靠半幅罗裙闯入重重把守的驸马府吗?一个聪明绝顶的读书人,明明知道宫外有随时爆炸的定时炸弹,还能优哉游哉地一叶障目吗?久经官场的老丞相,比谁都了解纲常法纪,他真的会相信<琵琶词>能化解欺君之罪吗?铁面无私的包青天,铡包勉、铡判官的时候是多么义无反顾,为什么面对皇家驸马,就想用纹银三百两交换公平正义呢?……这些问题,蒙骗不了任何一个现代观众,但我们又甘心对其视而不见,原因只有一个:京剧是以表演为核心的艺术,精彩绝伦的表演艺术往往有掩盖一切瑕疵的威力。当我们被华丽婉转的张派唱腔、潇洒飘逸的马派表演和深沉豪放的裘派艺术深深打动的时候,已经无暇顾及其他了。可见,当我们将“经典”用于不同的京剧剧目时,其词义的内涵和外延是会发生变化的,有些剧目在文本、表演等各方面都堪称经典,而有些只在某一方面达到了经典的程度。《秦香莲》即是如此,它是表演艺术的经典,而在剧情设置和人物塑造方面并未达到经典化。京剧要实现高水平传承,就必须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继承前人的伟大创造,同时消弭其还未及打磨的瑕疵,经典并不是不可动的,关键是“动什么”和“怎么动”。
  围绕着《香莲案》的这番踌躇若能穿越古今, 将会让一些剧坛翘楚何等诧异: 王实甫的《西厢记》 与 “董西厢”剪不断理还乱,莎士比亚的传世名作《哈姆莱特》、《李尔王》、《威尼斯商人》无一不改编自前人旧剧,布莱希特的名剧《高加索灰阑记》则脱胎于元杂剧《包待制智勘灰阑记》……他们之所以没被称为改编者,是因为他们并非单纯复述前人的故事,而是适应新的时代要求,为古老故事注入了全新的精神理念。实际上,欲望与压抑、罪恶与复仇、金钱与人性、自私与无私之间的斗争构成了一个个文学的母题,它们是一个故事中最小的、能够持续在传统中的成分, 并且具有某种不寻常的和动人的力量。母题是对情节事件最简练的、具有客观性的归纳,不同的作者可以利用它们写出各自的故事,做出不同的价值判断。“状元休妻”是一个在中国文学史上流传了千百年的母题,《张协状元》、《琵琶记》、《潇湘夜雨》、《金玉奴》、《马前泼水》都是它在不同朝代的变体,秦香莲和陈世美的故事也一样。但是,因为这些作品产生于不同朝代、出自不同作家之手,它们的主题思想并不一样。
  《秦香莲》一剧诞生于激情澎湃的“十七年时代”,它和同时代的很多作品一样,表现出阶级对立的尖锐和妇女翻身解放的豪迈。然而,当人类社会已迈进21世纪,特别是当那些可以用表演艺术征服一切的大师们已渐渐远去的时候,剧情的勉强之处、人物性格的不可信与不可爱之处就不能再被忽视了,《香莲案》一剧正是新时期以来对“状元休妻”母题的再一次书写。 身处后大师时代的我们, 在表演艺术上也许唯有踏踏实实地继承前人,但在精神情感方面,完全可以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因此“动经典”可以有多个维度。
  依然是“状元休妻”的传统母题,《香莲案》的讲述却与前人大不相同,不仅用合情合理的情节替换原先的勉强之处,重新设计了“闯宫”、“杀庙”等段落,并且使一个个符号化的扁平人物成为性格多侧面、性格有发展的立体人物。剧中,秦香莲面临着三次艰难抉择:第一次,面对陈世美的威逼利诱,看着已完全被金钱富贵腐蚀的丈夫,她放弃破镜重圆的幻想,选择回转家乡,用自己的双手为儿女们“撑起遮风挡雨一片天”;第二次,面对韩琪自刎,在没有丞相小扇作引荐的情况下,她毅然拦轿喊冤,誓为屈死的恩人讨回公道;第三次,面对包公的为难,她发自内心地唱出“香莲能忍一家怨, 不愿人间失好官”,一句既充满无奈又饱含理解的“我不告了!”令全场观众为之动容。在一系列的考验面前,秦香莲的第一选择始终是保全亲情,牺牲自己,成全他人,表现出忍辱负重、深明大义与自尊自强。
  剧中的陈世美不单纯是一个贪图富贵、抛弃糟糠的小人,而是一个内心充满矛盾,在良知与欲望的煎熬中苦苦挣扎的悲剧人物。“接旨进宫”——表现他内心的天平在欲望与亲情间徘徊,“夜访香莲”——表现他残存的人性和渐渐显露的无赖嘴脸;“狠下毒手”——表现他内心的激战和人性的泯灭。在考验来临时,他的选择永远是弃亲情、求富贵,与秦香莲形成鲜明对照。陈世美一系列错上加错的选择,体现了欲望对人性的腐蚀,也体现出封建时代知识分子面临的艰难的抉择。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封建时代千千万万读书人的人生理想, 然而古往今来又有多少“暮登天子堂”的“田舍郎”能够对突如其来的权力富贵一笑置之,继续坚持“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人生操守?又有多少人间悲剧就是由于这突如其来的美梦成真而导致的?无论是《琵琶记》、《张协状元》,还是《金玉奴》, 都可以被看作是这一类悲剧的不同变体, 因此陈世美这一形象不仅具有普遍性,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剧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寒衣这一象征亲情与人性的客观对应物,通过寒衣的失落与回归,暗示出男女主人公在人生取舍上的分歧。
  除了剧情的合理化、人物的丰满化之外,《香莲案》一剧的看点还在于表演形式的传统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京剧是形式大于内容的艺术,剧本的完善只是成功了一半,唱念做打、四功五法的精彩呈现才是戏剧效果最终实现的方式。 很多观众之所以对新编戏不寒而栗, 常常是因为其在表演形式上的大胆之举,如将京剧的时空转换、叙事手法、表演程式替换为歌剧、话剧甚至影视剧的模式,使京剧的写意之美、虚拟之妙荡然无存。这才是打着“突破”旗号的“颠覆”,动摇了写意性、虚拟性和程式化,也就动摇了京剧艺术的根基。换言之,这样排出来的戏或许穿着京剧的服装、画着京剧的脸谱,但却不会用京剧的语言讲话,也必然无法用京剧的生命生活。京剧是用歌舞来演故事的写意性的艺术,这决定了它和写实艺术的本质区别,因此京剧舞台上的人物只能用“四功五法”说话,只能活在程式里。前辈们给我们留下了极大丰富、极为完美的表演程式,这是构成京剧的艺术语汇,今人只有通过勤学苦练,对程式做到准确理解、切实掌握、圆熟运用,才能确保创造出的人物能用京剧的语言说话,而不会偏离京剧的本体特色。而《香莲案》固执地坚守传统,观众看到的依然是由一桌二椅构筑的大千世界,依然是由水袖圆场抒发的无限情感,怪不得老观众们走出剧场时兴奋地赞道:“还真是京剧里的事儿呢。”
  恰如诗人T.S.艾略特所说的那样:一首好诗总是能够“传达某种新的经验或某种对熟识事物的新颖的理解,或者表达某种我们经历过但无法言传的东西,它们可以开拓我们的意识面,改善我们的感受性”,因而也就能对我们的生活做出改变。经典不可擅动,但却期待有心人的“善动”,经典不是永恒不变的,它也需要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完善。谁又知道,不会在“善动”经典的过程中产生新的经典呢?
                                       (选自台湾《弘报》)
 
南开大学部分研究生《香莲案》观后感
  有幸观看了新排《香莲案》一剧的演出,从舞台设计到唱腔编排, 无一不令人拍手叫好,而剧中主要演员的敬业精神,更是让人钦佩。
  该剧由陈世美进京赶考得中状元,招为驸马始,通过倒叙、插叙等方式,将故事主要情节娓娓道来。陈世美寒窗苦读,秦香莲辛勤操持家务;陈世美高中后不顾父母妻儿,荆州大旱,父母双亡;秦香莲领着一双儿女千里迢迢赴京寻亲,途中更卖发葬母;陈世美拒与妻儿相见,又派属下暗下杀手;及至最后,秦香莲万般无奈一张状纸将陈世美告到开封府,包拯不畏皇权,秉公执法,圆满剧终。本剧在表现主要人物心理方面,丝丝入扣。通过大量的唱词、独白及身段的演绎,将陈世美、秦香莲二人内心的挣扎斗争呈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如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全剧的高潮部分,如陈世美夜访小店暗中与秦香莲相见,夫妻二人的对话层层深入,直到后来秦香莲义正辞严地唱出:“皇家的金银千千万,秦香莲不要这卖夫的钱”,集中体现了香莲作为女性所具有的不慕权贵、自尊自立的崇高品质,也反衬出陈世美的见利忘义、自私虚伪。
  最后,预祝《香莲案》首演圆满成功。
  陶媛(2010级研究生)
  这是我第一次看现场版的京剧,感觉还真不错。陈世美和秦香莲的故事以前只在书上看过,一直都觉得这个故事有很深的现实意义。通过京剧的方式演绎出来别有一番风味,京剧是重视表演的艺术,唱、念、做、打缺一不可。每到精彩部分,大家都会不由地叫妤。让我感触最深的是香莲状告陈世美这最后一篇,她心中的那份寒苦和孤独总能令人顿生怜惜,美的通感在于那份幽怨和安静……好的表演当然离不开优秀的京剧演员,我们应该用满满更多的敬意和掌声献给这些为生活带来艺术的践行者。
  向金萍(2010级研究生)
  很幸运观看了京剧《秦香莲》的预演,虽说是预演,但感觉得出来剧团上下态度都非常认真,给我们呈现了一场高质量的表演。
  《秦香莲》是一出老剧目,此次的改编删掉了宰相王延龄的戏份,使整个剧情更紧凑,衔接更紧密。
  剧中人物感情的表达也很到位,尤其是陈世美,演出了陈世美内心的矛盾和挣扎(虽然不舍香莲及其儿女,但最终选择了高官厚禄,荣华富贵)。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刚刚知道被招为驸马之时和夜访香莲之时。使陈世美的形象更饱满。情节设计方面,前面的铺垫做得很到位,一步一步引入入胜,高潮突出。
  关于台词的情感表达方面。 我之前看过昆曲《桃花扇》, 直观的感觉是《秦香莲》的台词在情感表达方面更直白,通过直白的台词使人物间的矛盾得到凸显,增加了戏剧的张力,是整个演出很有感染力。
  宗原原(2010级研究生)
  我第一次当场观看中国国粹——京剧。一直以来对京剧很有兴趣,多次在电视上看过京剧经典片段,可是在电视上看和当场观看的感觉完全不一样。
  京剧是一种综合艺术,她由唱、念、做、打四功为主。从一场京剧我们可以看到武功、杂技、说唱等艺术。最吸引我的注意力的是演员的华丽服装和他们的五彩缤纷的化妆,另外,京剧演员台上表演的心态、表情.每个动作、行为,加上音乐的配合实在让我瞩目。能够有这样的表演经验和技巧,他们一定要经过多年刻苦的练习,我特别佩服剧团的每个演员,真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然而由于限于中文水平以及对音乐的了解,当天的那出戏我不能注意观察到每一个动作、姿态、话语、台词、服装等细节,所以不能完全体会到它的艺术。希槊能够有机会再次去戏场观看中国京剧。
  阮氏云琼(2010级越南留学生)
  本来以为会是一句听不懂,呈朦胧状的,但是最终发现并非如此。
  一开场是伙计的一番铺垫,让我们大体了解了本剧的背景,陈世美和秦香莲的故事以前就听说过,也听过吕剧、茂腔的此版本,但是京剧一开头让我感受到的是剧场的完美布置,以及人物的精心准备。
  饰演陈世美的演员将陈世美的犹疑心理以及抛弃妻子的狠心演绎得淋漓尽致。 至少在我看来, 饰演秦香莲的演员,我个人认为是本剧中表演最好的一位,她将秦香莲的孝心刻画得很深刻,从一个在家侍奉公婆照顾儿女的贤妻慈母,到带着一双儿女进京寻夫的坚持者,到最后状告丈夫的决毅女子,从她身上我看到了古代女子的典型形象,这全靠表演者的精彩演绎。
  总之,这是一场精彩的演出。
  邹真真(2010级研究生)
  今天和同学一起去天津滨湖剧院看京剧,位置虽然是19排5号,但是这出“铡美案”还是看得有些体会。
  以前总是听“陈世美”是个伪君子的代言人, 却从不知这故事的原委。 “陈世美”一路荆棘考取金科状元,本想衣锦还乡, 不料皇上念其眉清目秀, 气度不凡,想招其为东床驸马。陈世美在荣华富贵面前没有经得住诱惑,自以“欺君之罪”和“十年苦读诗书只为这锦绣前程”抛弃妻子不说,连其生养父母都全然不顾,成为皇家婿,尽享宫廷奢靡生活。按中华民族传统伦理观,可谓不忠不孝,不仁不义,天理难容了。
  陈世美的内心也曾矛盾过,当他亲手托起其贫妻秦香莲在深夜夫子都已睡熟时一针一线缝补的那件寒衣时,心中见物现景,心中念道:这是香莲一针一线缝补过的寒衣......当店小二托起寒衣时,他转头不敢多看一眼。
  荆州三年大旱,香莲带着一双儿女艰难度日,她说:“不求得夫君荣华富贵,只求得夫君早日平安归来!”老婆母思儿心切,欲过千山万岭寻找其进京赶考的儿子,最终劳累而死。老公父也卧病在床,最终都已下世。香莲无奈,带着一双儿女跋山涉水,想到京城寻找夫君。一路风餐露宿,好不辛苦。一双儿女也颇为懂事,记得小女孩也耍了性子说饿了饿了,哥哥安慰她说等到了京城,便可以找到父亲,让他多买些好东西给她......
  到了京城,三人投宿陈世美曾住过的“福来客栈”,老伯是个善良的人,他见三人孤苦无依,便好心收留。两个小孩子相互谦让座位,哥哥对妹妹十分疼爱。当香莲听说夫君高中状元时说要向他道喜才是。老伯又具体打探了此行的来意,便说出了真相,香莲听后不敢相信,说着“恐怕是弄错了吧”最后得知了真相时,她心里十分悲痛,老伯忙劝着说吃些东西,她却不肯,独自坐在椅子上,两个孩子还小,和老伯一起去吃饭,老伯一句“多可怜啊!’’将场景衬托的更加凄凉“怎禁这秋夜沉沉月色寒”。
  香莲到驸马府上求见,此时驸马正欣赏着公主为其精心编排的来自其故土的歌舞。香莲只能自称是“乡邻”,心里更是凄苦。然而陈世美闭门不见,最后当香莲心死,决定回乡独忍这份愁苦时,陈世美居然派人,欲斩革除根。壮士得知事情原委后自刎以求天理良知,激起香莲告官的怒火,最终包青天龙头铡,惩治了这个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伪君子。
  人的一生,很多时候,是自己和自己抗争,和自己无尽的欲望抗争。古话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为国人所推崇。人类社会,除了法律之外,还有千百年来积累下来的伦理道德。在欲望面前,大丈夫理应看得定,识得破。然而又有多少人却还是不能自律,深陷其中,以致“命悬一线”之际何谈伦理道德。陈世美守得十年寒窗苦,没想到得到比预期的更多,在欲望面前,他还是动摇了。最终还是命丧虎头铡之下,遗臭万年。
  公主是痛苦的,香莲也是痛苦的。当包大人命人问斩陈世美时,两人的心理都是那么不舍。即使陈世美对秦香莲忘恩负义,可是香莲还是爱着她的夫君的。这就是女人吧,好的女人总是默默地为深爱的丈夫牺牲,大多数时候,男人对她厌了倦了,开始寻找新的感觉时,她还是默默承受着,为了家庭,为了孩子。男人更注重感觉,而女人注重的是感情。
  小时候一听到京剧就会捂着耳朵,如今亲自去听,真是觉得表演惟妙惟肖,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是那么的细致传神。可见演员们的功力,也能体会到国粹的奥妙了。
  人需要多去感受,多去接触,多去尝试,没准,就给自己的生活又添加了一份色彩。好吧,就说到这,至少这戏是没白看了。
  王大佐(2010级研究生)